覓知音放低身段
票價長期過高,演出商一味追求高利潤高回報,最終只會將普通百姓隔絕在音樂廳外。在這樣的共識之下,一些劇院和演出商開始調(diào)整心態(tài)、放低身段。
去年10月舉辦的第14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首次專門面向年輕觀眾推出“都市系列”音樂會,旨在通過低票價讓更多觀眾走進音樂廳;去年8月中旬落幕的“上海夏季音樂節(jié)”,同樣把所有演出門票價格控制在30元至300元;國家大劇院傾力打造的藝術(shù)普及教育品牌欄目“周末音樂會”自2008年1月啟動至今已舉辦近200場,憑借精湛的演出、深入淺出的講解、公益性的低票價,4年來上座率一直保持95%以上,36.4余萬普通市民走進大劇院。
這些匯聚了諸多世界名家、名團的高雅音樂會,毋庸置疑品質(zhì)是高端的,但其追求大眾化的努力,效果顯而易見。因此,高雅藝術(shù)是品質(zhì)高,而不是門檻高。作為我國交響樂旗幟性人物的指揮家鄭小瑛曾表示,不奢求每一場交響樂演出都能有張惠妹、劉德華演唱會那樣的人氣,高雅音樂的普及注定是一條孤寂而漫長的道路,她的理想是“陽春白雪,和者日眾”。除了呼吁國家政策的扶持、大眾欣賞水平的提高,高雅藝術(shù)自己也要主動降低門檻尋找知音,正像作家肖復(fù)興撰文指出的那樣:再偉大的音樂,和普通百姓也應(yīng)該是貼近的,不能僅僅淪為少數(shù)人的專利或附庸風(fēng)雅的點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