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臺演出。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托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2);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將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Op.13)予以出版。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并重返維也納。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響曲》首演,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此作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時期的重要標志;同年11月20日,歌劇《費德里奧》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
1808年12月,《第六(田園)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舉行了首演。1809年,《科里奧蘭序曲》、《第五(命運)交響曲》、《C大調彌撒》相繼問世。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作曲家是貝多芬。他這個人對我的影響和他的音樂對我的影響一樣強烈,對我來說,他是一本啟示錄,又是一個威力無比的巨人。” ——西貝柳斯
花式分割線
6月24日晚7點半,鋼琴家盛原將登臺中山音樂堂,帶來“完全貝多芬之八:槌子鋼琴—貝多芬鋼琴曲集音樂會”,演繹樂圣鋼琴曲巔峰之作。
花式分割線
完全貝多芬之八: 槌子鋼琴—貝多芬鋼琴曲集音樂會 曲目點題
——鋼琴家盛原
這場音樂會,可能是我彈過的多場貝多芬音樂會中風格跨度最大的一場。
開場的兩首,是貝多芬譜寫的 “小奏鳴曲”——就是給孩子們學習鋼琴用的奏鳴曲。兩首曲子都很短小,只有兩個樂章。尤其第二首很出名,《G大調第20鋼琴奏鳴曲》,是所有小朋友學琴都會彈的一首奏鳴曲,這也反映了貝多芬熱愛孩子、注重音樂教育的側面。大師確實很全面,能夠寫出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同時能寫出10分鐘以內的小曲子,專門給小琴童。
《降B大調第11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早期、偏中期的一首奏鳴曲,樂曲在當時非常流行,尤其第四樂章。這首曲子一經完成,即在維也納上層社會廣為流傳,人人爭相演奏。樂曲并非具備所謂貝多芬式的英雄主義風格,更多是一種沙龍的氣息,一種陽光、溫柔的感覺。
《e小調第27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中期到晚期、兩種風格轉型期的一首少有的作品——那幾年,貝多芬的耳朵幾乎全聾,曾經經歷了中間有好幾年是寫不出作品、靈感枯竭的狀態。中期“扼住命運咽喉”式的奮斗風格,似乎已耗盡了他的靈感,卻找不到新的道路。這幾年間,他只寫了幾部作品,遲遲無法下筆,但是這首作品,卻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我們可以從這首《第27奏鳴曲》里,聽到他中期與命運做斗爭的英雄主義精神,然而第二樂章里已可感受到一種類似于舒伯特的、出世的、隨緣的,或說知天命的、新的哲學思想。了解他所經歷的大磨難,彼時彼刻,他的溫柔、隨遇而安,令我們分外感動。
下半場,將是我演奏的“完全貝多芬—貝多芬鋼琴曲集”系列的最后一首曲目,也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最偉大的一部作品——《降B大調第29鋼琴奏鳴曲“槌子鋼琴”》。作品非常宏大,有四個樂章,演奏時長45分鐘,無論技巧、理性架構、還是情感內容深度,都是無與倫比的,這可能是鋼琴浩瀚文獻海洋中的最高峰。我以本曲結束持續五年的“完全貝多芬—貝多芬鋼琴曲集”系列,把貝多芬鋼琴曲的巔峰之作呈獻給大家。
音符動態簡約分割線
演出信息: 2018年6月24日 周日19:30 完全貝多芬之八: 槌子鋼琴—貝多芬鋼琴曲集音樂會 鋼琴:盛原 曲目:貝多芬: g小調第19鋼琴奏鳴曲 Op.49 No.1 G大調第20鋼琴奏鳴曲 Op.49 No.2 降B大調第11鋼琴奏鳴曲 Op.22 e小調第27鋼琴奏鳴曲 Op.90 降B大調第29鋼琴奏鳴曲 槌子鋼琴 Op.106 票價:50 100 180 280 3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