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上海遭遇十年未遇的大雪,但是美琪大戲院門口卻人潮涌動熱度不減。舞臺劇《繁花》第一季終于迎來首演,連續八場幾乎場場爆滿,上座率超過95%。舞臺劇《繁花》不僅收獲了觀眾們的熱情與口碑,同時也成為圈內人士的熱議話題。這一輪《繁花》進京恰逢初夏,將為帝都人民帶來一股清新海風。
舞臺劇《繁花》第一季將于6月21日至24日在天橋藝術中心連演四天六場,依舊滬語演出,海派腔調,深入時代的記憶,貼近城市的肌理,帶你領略1500種“不響”背后的裊裊余音,無限風情。
舞臺劇《繁花》改編自金宇澄同名長篇小說,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小說被形容為是“一萬個好故事爭先恐后地沖向終點”,這里面不僅是上海人的故事,而是中國幾代人的故事。金宇澄用古典白話小說的筆法描繪了三個主人公跨越三十余年的成長經歷與離散重逢,以嘈嘈切切的市井生活與層層堆疊的人情世故,繪制出一張充滿了煙火氣的城市地圖,隨著歷史的動蕩起伏而延展。六十年代與九十年代交錯對照,時代裹挾下的蕓蕓眾生漸次鋪陳,繁花入眼,世相龐雜,傳奇迭生。作者雖不做評判,卻對這些時代漩渦中的無聲掙扎投以悲憫目光。
舞臺劇《繁花》鑒于原著走街串巷的地圖式寫作氣局和飛花撲蝶般的人物群像,將舞臺劇分成三季,對原著進行三段式拼圖,呈現這部杰出作品的全貌。主創團隊以回望的視角帶領觀眾追溯往日的脈絡,喚醒對于父輩以及自身的記憶。
小說《繁花》聚焦的60和90年代兩個時段,是中國的現代歷史發展和社會轉型中最為混雜、動蕩和多變的時代,因此也成為最有講頭和看頭的年代。金宇澄將兩個時代交錯并置,勾連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這種過去現在時,恰如一個成年人對于年少時光的回望。60年代的少年舊夢水汽氤氳,友誼與愛單純美好,倫理壓抑不住人性的渴望,風雨欲來卻無懼綻放。90年代的都市生活瘋狂激越,觥籌交錯間意氣風發,靜默相對中情深意重。兩個時代彼此照映,彰顯出不同的樣貌和特質,但是究其根底,不論哪個時代,這些活在城市夾層里的人們都要愛,要活,要有滋味,市井之中這股強韌的生命力綿延不絕。
兩個時代的折疊顯現出生命的厚度,也讓每個人的轉變都情有可原。這一批人生于50年代,在60年代留下一生最美好的回憶,然后接連經受時代的震動,到了90年代重新出發;虻靡,或失意,或激烈,或堅守,回望他們的人生軌跡,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不僅是父母那代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親歷者,不論是上海、北京還是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都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舞臺劇《繁花》提供了具象豐富的時代圖景讓我們有機會去了解幾代人的成長,迷茫與理想,重逢過去的那些溫暖街道與煙火生活。
舞臺劇《繁花》: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 《繁花》的主創團隊主要由80、90后構成,主打“青春繁花”。不僅以這一代年輕人的眼睛重新去審視那個逝去的時代,同時也追求“時代肌理,當代表達”,力圖讓舞臺劇《繁花》不論從劇情還是演出層面都能夠無限的貼近當下的觀眾。
青年導演馬俊豐是個80后,在擔任本劇的導演前就是《繁花》的書迷,接下這次的導演工作后,他又再次以戲劇為基點對小說做了極其深入的研究,并大膽提出了“時代肌理,當代表達“的創作理念:“舞臺劇所要做的,并非簡單還原小說的審美取向,而是再度凝練與提純,不是表現‘過去時’,而是站在今天看那兩個時代,是一種‘過去現在進行時’。”馬俊豐同時表示希望有時代特征的滬語建構臺詞,形成獨特的“繁花”語體--“所謂‘繁花體’,就是以日常生活的世俗為底,又有所超越而具有現代性與世界性,是世俗的某種成熟藝術形態!斗被ā愤@個戲就是做給這個時代的觀眾看的,她具有實驗性,但沒走得那么遠!
基于這個美學原則,出品方邀集跨領域精英,搭建起一支跨界主創夢之隊,包括90后編劇編劇溫方伊,電子音樂家B6、多媒體藝術家雷磊、服裝造型設計徐家華、中國臺灣的舞美設計李柏霖、燈光設計譚華共同創作,更有文學顧問劇作家曹路生,方言顧問錢程鼎力支持。
編劇溫方伊是個90后,因《蔣公的面子》在話劇界聲名鵲起。對于《繁花》,她最有感觸的,反而是與當下更接近的90年代,“我看到我現在所處這樣一個時代,我覺得這也是能和當下很多觀眾產生深刻共鳴的時代。我們都是在城市里長大的,而城市很多時候就像飛機場一樣,身在城市里總有大量的陌生人今天來到我們身邊明天就走了,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消息,我覺得這和《繁花》所寫的很相似,大量的過客在這個城市來來又去去。”她希望用他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眼睛來重新審視那個逝去的時代。 她十分喜歡原著中這種時空交織的結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最后才發現兩支長在同一棵樹上。這種小說結構,使兩個時代的并置不至于雜亂無章 ,有如草灰蛇線 ,伏脈千里 。”因此她在劇本中保留了這一結構,以阿寶、滬生、小毛三人的離合為主線,第一季將以三人的結交開始,以三人的重逢完成兩個時代的交匯。
“舞臺劇《繁花》會更立體,而且這是一種超乎我想象的期待。這支青年主創團隊是更具有國際視野和自我追求的一群年輕人,通過和他們的交流,發現他們是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去追求的一代人。將來這個劇也可能是年輕觀眾更多,這是一個主要的觀眾群。年輕人來做,年輕人來看,我覺得這樣就賦予了小說新的生命力!
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詩,層層疊疊的煙火傳奇。 《繁花》第一季以滬生、阿寶、小毛三個摯友的成長經歷串聯起姝華、銀鳳、蘭蘭、李李、汪小姐等人在時代漩渦中的掙扎,大時代下的小悲喜,老上海中的浮世繪,有愛情,有死亡,有傳奇,有時代的流行色,有世俗的煙火氣,亦有城市的人文記憶與文化認同。
六十年代的純真與壓抑,九十年代的迷亂與深情,千萬種“不響”里,既透露著上海人的含蓄與精明,也暗含著人世間的孤獨與深情。
每個人都在傷痛中成長與流離,時過境遷后再度相會,是否還懷抱著最溫柔的初心?
這是一次青春的回望,是過去也是當下,是每個時代中永恒的青春。
首演好評,人氣爆棚 舞臺劇《繁花》第一季首演前后受到了廣大的關注和討論,創作團隊最終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面對體量巨大的原著,改編后的《繁花》不僅忠實地再現了原著中的情節脈絡與精神氣質,舞臺呈現的質感也廣受稱道。先鋒戲劇家張獻說,“上海終于有了一部沒有文藝腔、比較實在的作品!
上戲教授榮廣潤看完《繁花》第一反應“比想象中好,而且好不少”。作為“職業觀眾”,他直言,“有些戲看到實在難受,要打瞌睡,但是《繁花》一點沒有。從文本角度而言,話劇抓住小毛、滬生、阿寶三個人物,用他們三個人與其他人物的關聯反映時代,即便沒看過小說的人也不會有云里霧里的感覺!
|